安阳师范学院“寻访即将消逝的红旗渠建造者”
红旗渠是镌刻在太行山上的一座精神丰碑。上世纪60年代,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,历经十年奋战,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间,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“人工天河”-- -红旗渠,并在修渠过程中孕育形成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。红旗渠不仅是渠,它是一面引导中国人民战天斗地、艰苦创业的旗帜,是林州人民用生命铸就的一-座丰碑,成为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
凌空除险 魏德忠 摄
红旗渠修建耗时10年,有近30万民众参与修渠,共选出劳模759名,其中特等劳模43人。至2019年,特等劳模仅存在世5人,劳模不足百人。2019年9月25日上午,红旗渠建造者(集体)被授予“最美奋斗者”称号。岁月无情,逝者如斯,曾经的建造者大多已经离我们而去,在世的也大都年逾古稀或处于耄耋之年。
为传承红旗渠精神,2020年7月安阳师范学院组建师生创作团队,沿红旗渠渠线,用人文主义纪实摄影方式,记录修渠老人对红旗渠的回忆,访谈经典故事,传承时代精神。

尽管走访的过程充满艰辛,但每到一处,都会克服困难、想尽办法为当年的修渠老人拍摄照片、纪录影像。很多时候,一些老人由于年纪大了,我们说的话他们听不清,他们说的话我们听不懂,但这并没有成为阻碍我们采访的难题。我们白天采访拍摄,夜晚查阅资料,大家一起商讨采访计划。


《红旗渠志》一书记载的1965年、1966年红旗渠修建表彰的劳模信息是我们走访的主要信息来源,几十年过去了,许多当年修渠人的住址已无从查找,我们只有一个个乡镇、一个个村子去寻访。目前还健在的修渠老人大多随子女居住,子女较多的往往需要多次多地才能找到。此外,许多村子没有饭店,我们就找村里的小卖部买方便面,没有商店的地方,我们就暂时饿着。我们克服生活上、交通上的不便,进行走访拍摄工作。比起当年修渠,我们做的工作微不足道,青年红色筑梦之旅,也正是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我们一路走下去。


